固态电池命名标准随技术进步而演变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明确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重要。
据业内人士透露,为避免市场混淆,相关部门正在考虑出台新的指导意见,将“半固态”电池统一更名为“固液”电池。这一变化反映了在产业加速发展背景下,这两种电池类型之间的根本技术差异。
固态电池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根据《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预计到2030年全球出货量将达到614.1吉瓦时。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半固态电池约占85%。
此次命名调整正值中国工信部等部门明确固态电池为重点研究方向,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和标准制定方面持续给予政策支持之际。
技术差异驱动命名变革
全固态电池要求离子传导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进行,不涉及液相,而半固态产品通常仍含有液体或凝胶成分。这两种技术在安全性、循环寿命、生产工艺和成本方面存在根本差异。
半固态电池保留了5-10%的液态电解质,在保持高能量密度的同时避免了热失控。其与现有设备的兼容性显著降低了产业化门槛,使其成为迈向全固态技术的实际一步。
政策框架与标准化
推动更清晰的术语与中国推进电池技术的更广泛政策框架相一致。 2025年,国家出台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为技术研究、产品认证和市场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测量标准。
该标准的出台,有效防止了“伪全固态”产品扰乱市场秩序,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和行业秩序,同时也对那些依赖“半固态”概念炒作的企业形成了技术压力。
全球背景与未来展望
全球范围内,固态电池发展正在加速。QuantumScape近期宣布,已开始向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B1级电池样品进行测试。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制定了不同的固态电池实施时间表,其中日产计划最早于2025年进行试生产,丰田的目标是2027-2028年,而梅赛德斯-奔驰的目标是2030年。
市场分析表明,固态电池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尤其是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预计到2029年,全球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2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0%。
随着行业的发展,术语从“半固态”到“固液”的转变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它反映了该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随着这些电源越来越接近广泛商业化,对精准沟通的需求。
此次名称澄清正值企业平衡技术可行性与市场需求、利用实际应用来完善技术并推进全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此背景下,众多电池企业正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推动从液态到固态的平稳过渡。作为中国领先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深圳倍特力电池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公司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及固液混合电池(原称“半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具备完整的电芯研发、封装集成与系统管理能力。依托深圳总部,深圳和江西两大生产基地的研发中心,倍特力已为消费电子、电动工具、低速电动车及储能系统等多个领域提供高性能、高安全性的电池产品。
面对行业术语规范化趋势,深圳倍特力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坚持技术透明化发展路径,在保障产品性能提升的同时,持续推进固液电池技术的优化升级,并为未来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落地储备核心能力。公司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成为全球新能源储能领域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 上一页: 知情人士:半固态电池将统一更名
- 下一页: 半固态电池/固液电池技术原理与构成